纹身器材
文章分类
选择分类
浏览历史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业内资讯 > 谁说文身不是一种文化
谁说文身不是一种文化
天津市和平区匀上木图文设计工作室 / 2013-11-05
谁说文身不是一种文化(图)
作者:新报记者 王菲 摄影 胡丽红
2013-11-05     天津网-数字报刊

  文身,如今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。32岁的杜欣,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,从上高中时开始接触文身,十几年来用自己扎实的美术功底和对文身的热爱,创作了近5000个文身作品。

  第一台文身机

  十几年前,文身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就是“描龙刺凤”。高中时的杜欣也曾这样理解,他说那时正是反叛期,每个人都想弄点什么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。因为杜欣会画画,就有人找他画文身,但仅仅是停留在画的阶段。

  画了几个之后,一个胆子大的小伙伴想让杜欣在他身上“动真格的”。可是那时还没有正规的文身店,更不知道用什么工具,杜欣就凭着自己的感觉用绣花针、墨汁和棉线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作品。

  高中之后,杜欣到乌克兰求学才看到了文身的更多面。不但图案更加多元,而且文身的工具竟然是文身机。这对于当时的杜欣而言,是听都没听过的,原来文身还有专业的机器。

  而在这之前,他接触到最接近的东西是朋友从香港带回来的文眉机,随后,另一个想法马上出现在杜欣的脑子里。“这个我也能做。”不但可以让自己的爱好得以延续,还能用赚到的钱贴补留学生活。

  虽然知道有专业的文身机,但为了节约成本,杜欣还是让父亲把之前朋友的文眉机寄了过来。可用了不到两个月,他还是咬牙花400美元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文身机。因为文眉机不要说只有一根针没有其他针型,不能刺出更多图案,即使单纯对比速度,也差得很远。例如手掌大的文身,如果用文身机只需要20分钟,而用文眉机则需要2个小时。

  可当新机器摆在杜欣面前的时候,左摆右弄,他发现自己竟然不太会用。那时没有发达的网络可以无所不包,更没有师傅带着学习。为了学艺,也为了招揽更多的生意,他带着自己的机器来到了学校附近的文身店。

  这一干就是四年。作为当时乌克兰唯一的华人文身师,慢慢地,杜欣在华人圈里有了名气。而他也因为擅长融入东方元素而小有名气,文汉字、水墨风格等传统题材都是不小的卖点。

  创业之初最困难

  2008年,硕士毕业后,杜欣回到天津面临就业。按照在大学做教师的父亲的想法,杜欣回来之后最好能做一名大学老师。可杜欣觉得,自由度是自己对于工作的基本要求,朝九晚五并不适合他。所以,杜欣就先在一家文身店里做活儿。到2009年的时候,因为文身遇到了他后来的太太,两人决定开自己的店,将文身作为自己的职业。

  面对这样的决定,父母首先提出反对,“这个店能不能赚钱?能不能维持你们的生活?”对于回国时间不长、没有什么人脉的杜欣来说,刚开始确实如父母预料的那样,经营非常困难。第一个月只赚到了2000多元,刚刚够房租。

  但他尽心尽力地为每一个人服务,每一个作品都希望能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。好在半年多之后,在杜欣的努力下,生意慢慢好了起来。而且在跟客人不断的沟通中,他也发现,自己的很多美学想法虽然比较前卫,但也有一些人愿意尝试。慢慢地,他开始在作品中加入更多自己的想法。

  文身是艺术再创作

  杜欣说,在国外经营一家文身店,基本需要两个资格证书,一个是医疗方面的,还有一个是美术方面的。与之相比,国内的文身店就没那么多限制了,据他介绍,目前天津大大小小的文身店有3000多家,但是能自己进行原创设计的不是很多。一些店里都有固定图案,你可以任选其一进行文身。而杜欣的专业美术背景,让他可以给每位顾客设计出只属于他们的文身。

  将自己的想法与顾客的想法融合,在这个过程中,文身是个再创作的过程。很多人在找到杜欣的时候,只是有一个想文身的想法,但具体文什么并不清楚。所以,杜欣首先要做的是和客户沟通。为什么要文身?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感情?喜欢什么风格?弄清楚这些问题,杜欣才会帮助客户设计图案。

  在设计过程中,最困难的是创作根本没有的东西。比如一个顾客因为自己属马,太太属龙,所以想要将马和龙结合成一个图案,文在身上。可是这样的东西并不存在,就需要在兼顾合理的情况下,尽量美观。再比如,有人想文一个机械图案在小腿上,因为与自己的专业相距甚远,他就需要做其他方面的功课,机械中可以有哪些元素,这些元素与腿上的肌肉骨骼怎样搭配等等。

  通常与对方沟通后,杜欣会先画一个草图,看对方是否满意,再画手稿。而手稿确定之后,才正式开工。先量尺寸,将普通纸上的图案拷贝到硫酸纸上,然后在皮肤上涂转印油,将硫酸纸上的图案转印到皮肤上。启动文身机,伴随着吱吱的声音,慢慢将沾有墨汁的刺针刺入皮肤……“只有一些比较简单的图案会直接画在皮肤上,复杂一些的图案,为了不走形都得做转印。”

  用文身传承文化

  从业多年,杜欣能明显感受到大家对于文身的想法不像过去那么“侧目而视”了,而是在接受的同时更多地重视它赋予的意义,比如有的为了纪念某人,有的为了纪念某段感情。

  一位60多岁的看门大爷给了杜欣很大的感动。这位大爷找到他的时候,父亲刚刚过世,生前仅留下了一张照片还不在他手里。为了纪念父亲,这位大爷从亲戚那里借来了那张唯一的照片,想要把这个形象文在身上。肖像文身是较难的一种,在文身的过程中,杜欣希望将这位父亲的形象传神地刺在大爷身上。恢复期过后,这位大爷又来到店里,夸赞杜欣的手艺之余,也感慨这样自己就能每天看到父亲了。

  这两年,杜欣最想做的事情是尝试用文身作品来传承文化,尤其是传统文化。“像日本会文浮世绘,墨西哥会文亡灵节。”杜欣觉得,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体现在文身上,踏实做下去也会成为一种文化传承。

  新报记者 王菲 摄影 胡丽红


用户评论 (共0 条评论)
  •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
总计 0 个记录,共 1 页。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
用户名: 匿名用户
E-mail:
评价等级:
评论内容:
验证码: captcha